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新闻

我校组织研究生参加李小凡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发布日期:2015年12月03日

      12月2日上午,李小凡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召开,北京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苟仲文出席报告会,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翟双庆与我校34名研究生党员骨干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李小凡先进事迹报告团由北京大学校领导、中文系领导及其同事、学生和主治医师组成。报告会上,通过题为“‘严’与‘实’的坚守”宣传片和李小凡同志事迹报告团的讲述,从不同角度讲述回顾了北京大学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小凡同志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从1983年毕业留校至2015年7月病逝,作为国内汉语方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者和中文系的教师,李小凡同志致力于“破四方之言,究汉语之变”之专业研究领域多有建树,耗费10年主持编著了两部基础教材,推进了方言学研究在学术领域的传承、坚守、发展与创新。同时,他坚守“课比天大”的教育理念,始终坚守教学一线,爱岗敬业、兢兢业业、以德立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以身作则。

       我校研究生党员们在现场认真地聆听并仔细记录,很多同学都为之动容,感动落泪。会后,来自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庄威同学表示,李小凡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都让他倍受鼓舞,从李老师的身上感受到了无限的正能量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与担当。李小凡老师的感人事迹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感人至深的生动教材,为大家树立了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的现实榜样。我们要向李小凡老师学习,胸怀理想、坚定信念、牢记宗旨、无私奉献,今后一定将这次学习的收获转化为学习工作的动力,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地探索进步。

      为深入开展向李小凡同志学习活动,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良好氛围,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教工委召开此次先进事迹报告会。学校组织部和研工部共同组织研究生党员骨干参加本次报告会,旨在通过聆听榜样事迹、学习榜样精神,进一步发挥研究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做好我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附:

践行“严、实”精神的好老师、好党员、好干部

——李小凡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李小凡,1954年10月14日出生于苏州,1975年9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学习,1983年毕业留校任教,先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是现代汉语专业方言学带头人,并连续二十多年身兼北大中文系党政职务。他三十多年坚守北大中文系讲台,秉持“课比天大”的理念和“慈爱如父”的态度,深受同学们爱戴;在汉语方言课程的田野调查中,李小凡默默克服各种困难,带队在方言调查现场工作,三十年来风雨无阻。2012年暑假,他病倒在方言调查现场,后被确诊为癌症。面对无情的病魔,李小凡不仅毫不退缩,反而迎难直上,以坚定的信念面对癌症,顽强与病魔做斗争,先后接受了五次化疗。在整个胃都被切除的情况下,他仍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心系学生们的大小事情,牵挂中文系的发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李小凡的为师之道,为人之道,是一名人民教师责任情怀的高度体现,更是一位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无私奉献的生动写照。

一位优秀老师的高洁品性

      李小凡1979年考入中国语言文学系,1983年留校任教。方言学研究对于维护我国地域文化的丰富性、语言多样性甚至国家战略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正是李小凡毕生所致力的方向,而这也是语言研究中最基础性的方向,是属于比较冷的行当。板凳要坐十年冷,李小凡真的做到了。30多年来,他扎扎实实、只问耕耘,在汉语方言语法、语音、层次等研究中进行深入探究,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出版了学术著作和教材。其中,他耗费十年主持编著的《现代汉语专题教程》、《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两部教材成为国内教学与研究的标杆。李小凡的研究成果也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他曾先后任韩国国立顺天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澳门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兼系主任。在他的带领下,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方言学研究与教学不但保持了其在国内领先地位,还拓展出方言语法学、方言地理学等新的研究领域,使方言学研究在学术领域保持了勃勃向上的生命力。

      在他的学术人生中,他特别重视教学与对学生的培养。其中之一就是带好方言实习调查这门课。方言研究,离不开田野调查。为了确保方言的“纯正”,调查大多选在偏远地区进行,条件十分艰苦。为了培养方言研究人才,每个暑期李小凡都要带领汉语专业的学生,远赴这些方言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方言调查”,年年如此,坚持了近30年。他不仅在专业上指导学生,还要操心经费筹措、当地发音员筛选、团队的行程和食宿安排等具体事宜,直到所有人员都安全返校才能松一口气。2011年暑假,李小凡带队赴广东实习调查,因暴雨而改签的车次已无座位,57岁的他挤在逼仄的硬座车厢过道中,有学生给他让座,他坚持只坐在自己的行李箱上,颠簸20余小时。这样的情景在过去交通不太发达的岁月更是家常便饭。年复一年,从一个青年教师到花甲教授,李小凡默默克服各种困难,始终如一,30余年坚持教学、育人在现场。如今这些往事已经成为历届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毕业生人生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令他们无法忘怀。2012年夏天,李小凡因胃大出血倒在广东湛江方言田野调查现场。

      为强化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训练,从2001年起,李小凡在中文系汉语专业发起组织每周一次的方言学沙龙,由汉语方言学研究生轮流作报告,然后进行集体讨论。为了办好这个沙龙,使沙龙不流于形式,李小凡需要提前阅读报告人所读文献,认真批阅每一篇报告,任务十分繁重,他却乐此不疲。十多年来,李小凡始终坚持举办这一只有付出而毫无个人报酬的“义务劳动”。即使在2006年,他赴澳门大学讲学并兼任澳大中文系主任期间,也没让方言沙龙停过一次,而是设法通过网上讨论,继续为学生提出详尽而到位的意见。这种课堂之外的付出,他坚持亲力亲为、一丝不苟,增进了师生学术研究的交流。

      32年的任教经历,他始终坚守“课比天大”、“学生比天大”的承诺,为学生上好课,带学生们做好研究。他生病后,系里希望他休假以便调养身体,但他放不下教研工作,主动要求仍留在一线。他说:“课比天大。”每次三个小时的课,他依然坚持满满当当上完,中间仅休息十分钟;学生答辩前夕,他依然没忘了发信提醒“答辩需要注意的六件事”。2014年4月,李小凡被确诊为低分化腺癌,整个胃部都被切除。手术后他仍然坚持评阅学生作业,7月初癌症化疗刚刚结束,他顾不得身体的不适感,还在看晚交的学生论文,赶在7月14日学校教务系统关闭之前把成绩录到网上。随后,他拖着病体,又前往西安参加第七届汉语方言语法国际学术研讨会……直到今年春天,在进行第五次化疗前,李小凡还坚持站在讲台上。

      确诊为癌症时,李小凡名下有5位博士生,他谢绝了系里关于把博士生转给其他老师的建议,只因担心更换导师可能会影响学生们正常完成学业。李小凡在病痛中最牵挂的始终是学生。博士生唐浩说,2014年12月,李小凡老师因身体不适再次住院,出院的第二天早上就给他打电话,让他去家里谈论文。博士生姜晓芳说,李老师挂念着她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出国访学的事,今年5月她随口提到结果会在12号前后出来,到了13号早上就接到李老师的短信,询问结果如何。而在本学期末,为了参加自己指导多年的日本留学博士生池田健太郎等人的论文答辩,李小凡特意把腹水引流手术推后一周,在全程参加四个小时的答辩之后才入院治疗。如果说“课比天大”是李小凡在讲台上镌刻的铭文,那么,“学生比天大”就是他作为导师的基本信条。

      李小凡忠诚于教师的本职和平凡而神圣的职责,恪尽一位教师的职守,热爱教育,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令人动容。

一位好党员好干部的“严、实”表率

      从1983年毕业留校开始,在连续22年的时间里,李小凡身兼过北大中文系的多种行政职务,先后做过中文系团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后担任中文系党委书记达十年,在风云变幻的改革开放大潮中,他带领中文系应对了市场经济冲击、高校学生就业制度的变化、高校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挑战。作为党员干部,他以身作则,坚持原则,无私奉献,不计回报,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特别是在历次风波中,为了将党的原则妥善地贯彻到工作实际中,他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北京大学中文系多年的健康发展和学科建设成就,离不开他的奉献。他严以律己、鞠躬尽瘁,与历届领导班子一起确立了“守正创新”的战略发展方针,平稳推进以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曾担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的温儒敏老师说:“小凡大量精力都用来处理系里各种人事、后勤以及学生事务,遇到突发情况,都总是他在处理……他做事原则性很强,但从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也从不做任何以权谋私的事,这些都是让师生敬佩的地方。”第一届李大钊奖评选的时候,李小凡老师被推荐获评该项北京大学党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高荣誉。此外,他还荣获了北京大学共产党员标兵和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李小凡身上具有强烈的共产党人情怀。他对党的教育事业充满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甚至在留下的遗言中也主要是对北大中文系学科发展的建言献策。中文系的同事感慨说:“为了中文系的发展,李小凡老师任劳任怨,几十年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管理服务,在任何岗位上,无论是受到了多少委屈,也无论是自己付出了多少,他从来不提任何个人要求,害怕给组织和他人增加一点儿麻烦。李小凡老师为人低调,从来没听到过他去到处表功、自我宣传,也从来没听到过他的一句怨言,没听到过他关于付出与回报的感慨。”李小凡在病重期间提出“干干净净地来,干干净净地走”。学校几次提出要把他从条件差的多人病房转到单人病房,都被他严词拒绝,他不愿意搞任何特殊。他去世时依然穿的是平时的衣物,真可谓“质本洁来还洁去”,体现出他作为党员干部的高风亮节。

      系主任陈跃红说:“李老师所表现出来的淡泊名利,就在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之间,是本能自然的表现,没有任何表演、做作,事后回想起来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他帮助系里筹集资金,按照规定,系里提出给予他一定的奖励,他却坚决谢绝。他在担当系里党政负责人期间,从不主动参加评奖、为自己的名利去争,他所获的奖项和称号大都是卸任后评选上的。他生病后老师们要去看望他,他常常婉言谢绝,总是说大家工作忙,不要为他分心。领导每每问他有什么困难,无数次的答案都是没有困难,自己都能解决。系党委书记金永兵说:“他用自己的平凡而光辉的教育人生诠释了什么是一个党员干部的‘三严三实’作风”。

      临终前,李小凡说他“这辈子没有遗憾”,同事们既感动,也相信这是真的,他捧着一颗透亮的心而来,不带半粒名利的灰尘而去。

一个平凡好人的伟大故事

      “ 温良恭俭让,谦谦君子心。”这是学生们对李小凡老师的评价。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对他“满心关怀,慈爱如父”的师德感佩不已。李小凡会留心观察每位学生的兴趣点,一旦发现学界有相关动态,就会告知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力求为学生带来学术上的帮助与启示。方言学调查往往需要深入田野乡间,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经费支出,为了帮助解决毕业论文调查的费用问题,他曾经把自己的项目经费全部平分给学生。从大三的本科生学年论文到博士毕业论文,他都给予学生认真的指导,批阅毕业论文时尤其严谨,让学生感慨“有时候批改的红字甚至比原文还要多”。李小凡对学生的关心并不限于他们在校期间。已经毕业多年的韩沛玲说:“师门中谁有孩子了,李老师总是抑制不住喜悦第一时间告知大家;而孩子们的年龄,同门之友互相都不一定记得,但李老师却记得很清楚。”

      李小凡自毕业留校任教32年来,他对教书育人始终满怀热情,胸中始终有一团火,无论是做学生服务工作、教学科研工作,还是作为领导带领院系创建世界一流学科,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和他共事的老师、学生都会受到他的感染。有的老师说,李老师是一位敏于行而讷于言的人,跟他聊天甚至会觉得有点沉闷,但是,和他一起共事,你会被他净化。

      在住院期间,李小凡老师和他的家人也积极配合医生护士的工作,从不提特殊要求,从不给医生护士添麻烦。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沈琳说:“李小凡老师到哪儿都是一身的正能量。”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陈跃红评价李小凡老师说:“有人说,做人最高的修养和美德,就是不给别人添麻烦,那么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证明,李小凡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李小凡做人纯粹、坚毅,恪守“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学问”的人生准则,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个人的生命践行了“做人第一,学问第二”的精神。按照世俗的标准,他也许算不上一位学术大师,但他却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一位践行“三严三实”的共产党干部,一个纯粹的好人。他从严从实做人、做事,严格要求自己,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懈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当之无愧的。应该说,只有具备这种胸怀的人才不会患得患失,才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精彩地生活过。

      根据李小凡老师的遗愿,不开追悼会,不搞告别仪式,不下墓葬,不与活人争土地,他身后既没有给大家留下追悼告别的机会,也没有留下一块可供大家凭吊的墓碑,但是李小凡老师却在广大师生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丰碑,这就是他留给我们的唯一的东西,却蕴藏着无尽的财富。